对于重度听障患者而言,植入人工耳蜗是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许多患者和家庭往往由于认知不足或高额费用而退却。
为了帮助更多听障患者重获新“声”,6月29日,由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广东省聋人协会主办的“汇爱工程·助听行动”人工耳蜗救助项目(广东站)现场测听及科普讲座活动在穗举行。这一公益项目旨在帮助广东省内经济困难的重度听障人群植入人工耳蜗,将给予最高不超5万元的资金补助。
给予最高5万元“人工耳蜗”救助资金
据了解,“汇爱工程·助听行动”人工耳蜗救助项目是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帮助听障人群重建听力,更好地参加言语训练、学习和成长。
该项目资助人群包含儿童和成年人,资助对象为广东省户籍双耳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非广东省户籍在广东省手术医院进行人工耳蜗手术患者。
对于符合资助条件的患者,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残联等报销之后的个人自付部分,经患者(或家长)自愿申请,项目为其每侧人工耳蜗最高不超5万元的标准给予资金补助,每侧自费部分不足5万元的按照实际自付金额补助。
经医学鉴定可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可向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申请。
大众对“人工耳蜗”的认知有待增强
当天科普讲座活动吸引了近100位听障人士参与,来自汕尾陆丰的苏淑铃带着两个女儿赶来参加。苏淑玲的两个女儿均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在3岁、4岁时都植入了人工耳蜗,如今两个女儿已上小学,可以和人正常交流,生活学习基本无障碍。
两个女儿能有如今的状态,背后其实有着曲折的经历,妈妈苏淑铃道出了其中的苦楚与幸运。
2012年,苏淑铃的大女儿出生,随后被查出患有先天听力障碍。“我一直想尽办法帮女儿治疗,得知有人工耳蜗之后,我想尝试,但老公和公婆都不支持。他们觉得只是个女儿,反正长大都要嫁人,花那么多钱不值得。而且人工耳蜗也不知道能不能治好,没必要折腾。”苏淑玲说,当时看到做手术要花费近20万元,她都急哭了。不过幸运的是,当时苏淑玲在网上了解到了一个人工耳蜗公益帮扶项目,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顺利通过了。在公益帮扶下,大女儿顺利植入了人工耳蜗。随后,二女儿也装上了人工耳蜗。
“其实很多人对人工耳蜗的认知是不足的,他们不了解也不愿意去做手术,我希望大家能够科学认知。孩子越早治疗效果会越好,也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帮扶项目,帮助经济困难家庭进行手术治疗。”苏淑玲说。
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吴献忠表示,对于听障患者而言,应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要向公众普及听力健康知识。“有些人不了解这项技术,有些人是因为费用问题,还有公益帮扶渠道要再打通,今天只是一个起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和相关服务惠及更多人。”吴献忠说。
建议完善人工耳蜗植入纳入医保报销政策
“人工耳蜗植入不仅要关注儿童群体,还要关注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群体,要全年龄段关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熊观霞说道。熊观霞团队长期关注人工耳蜗植入,她认为,植入人工耳蜗是对重度、极重度听障患者的有效干预方式,患者术后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和康复,听力恢复效果理想,有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
她表示,目前人工耳蜗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大众的认知还较为有限,目前中国的使用群体大多还是儿童,但成年人群体也非常值得关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老年人会面临听力问题,所以人工耳蜗技术是需要照顾到这些人的。”
熊观霞还表示,目前全国多省份已将人工耳蜗植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报销比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些省份的报销比例较高,有些省份较低,而且大多仅针对未成年人,成年人缺乏相应保障。她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完善人工耳蜗植入医保报销政策,例如在全年龄段保障、报销比例均一化方面进行完善。